光学引力透镜试验:OGLE-IV
报告题目: OGLE-IV – the Fourth Phase of the OGLE Survey
时间地点:May 5, 2011, Carnegie Observatories
报告人:Andrzej Udalski (University of Warsaw)
背景介绍:
来自波兰华沙大学的天文学家Andrzej Udalski本周访问Carnegie天文台并在今天做了关于OGLE巡天最新进展的报告。OGLE巡天是一项已经持续了近20年的项目,虽然很早就知道这个项目的名字,但从来没有认真的了解过其科学成果,只知道这个巡天开始也是以利用地面微引力透镜观测检验晕天体作为暗物质候选的(大质量致密晕天体: Massive Compact Halo Objects MACHOs),随着对暗物质候选的限制逐渐尘埃落定,也转向了更吸引人的题目:微引力透镜探测系外行星。但我不了解的是,这个1米级望远镜上的工作,竟然产生了如此多的科学成果,涵盖了如此多的天文学范畴,实在让人敬佩。报告人Udalski现在是波兰华沙大学天文台的领导,但似乎是个有些沉默的人,访问期间每天参加Carnegie的astro-ph讨论也是不言不语,不过在波兰乃至整个欧洲他都算得上是极有声望的天文学家,从2009年欧洲奖励他的250万欧元科研经费就可见一斑。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OGLE巡天,由于其中很多的具体科学细节实在超出我个人知识范围,加上Udalski今天展示的科学结果大多是最新且未发表的(居然还有前天他本人发现的。。。),所以后面的科学成果主要来自OGLE主页的介绍,我们在后面附上了尽可能全面的延伸阅读,中英文都有,希望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同学。
OGLE巡天项目:
微引力透镜效应探测的科学想法来自于另一位著名的波兰裔天文学家Paczynski (ApJ, 304, 1; ApJ Letters, 371, L63),由于需要密集的星场提供大量的背景参照源,银河系核球方向和大小麦哲伦星系方向是最适合进行这项研究的地点。对大小麦云,透镜源多为银河系晕中的天体,而银河系核球方向的透镜多为低质量盘星,这样的设计的目的也是出于天文学家最初开始期待微引力巡天的原因:确定银河系晕中的暗物质能否用重子物质解释。由于不仅需要探测到微引力透镜事件,还需要一定量的样本进行统计研究,加之预测的引力透镜效应都非常的弱,长期的,大数据量的巡天几乎是唯一实现这一科学目的方法。
OGLE巡天第一期开始于1992年,利用Carnegie天文台的Swope 1m望远镜上的2048×2048像素照相机进行了试探性的巡天,到1995年结束,这期间主要的科学成果总结如下(具体参见这里):
虽然取得了早期的显著成果,但OGLE-I还是有很多设备和条件上的限制,为此,波兰华沙大学和Carnegie天文台,普林斯顿大学合作,专门设计了一架口径1.3米的望远镜,安放在Las Campanas天文台,凭借着那里的地理优势和良好的视宁度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OGLE-II于1997年正式开始,2001年重新开始的OGLE-III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8块CCD拼接的大视场照相机(8192×8192 pixels of 0.26 arcsec/pixel),观测视场达到了 (35’x35′)。OGLE-II的具体设计和科学成果可以参考这里的总结文章,OGLE-III请见这里。
从去年正式开始的OGLE-IV则更是更新了32块CCD拼接而成的超级照相机,视场达到了变态的1.4平方度,而读出时间只有20s(在时间分辨要求高的观测中,CCD阵列的读出时间也是重要的限制之一)。观测在V和I两个标准的测光波段进行,可以提供颜色信息,对变星等源的研究非常有用,关于OGLE-IV望远镜的各种参数,请参考这里,天区覆盖信息可以在这里查看。
虽然最初设计的重子暗物质假设检验没有产生惊人的发现(这个假说的检验同时还有MACHO和EROS两个组进行,而且得到了有冲突的结果,不过目前基本认为银河系晕中的重子暗物质的上限估计远远不足以解释所有的不可见质量),但其衍生出的各种科学发现却远远的超出了人们的想象,OGLE巡天的所有科学发现可以大致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此外,特别推荐延伸阅读中bozhang个人主页上两篇很好的介绍文章):

Fig.7: OGLE-III和EROS,MACHO巡天给出的晕中重子暗物质比例的上限估计,参考这里。图片来自OGLE主页

Fig.9: OGLE探测到的一个有两颗行星的恒星系统的光变曲线,这个系统的有意思之处在于和太阳系有些相似,两颗行星和主星的相对位置,质量比和我们太阳系中的木星,土星比较接近,具体参考这里。图片来自OGLE主页
启发与感触:
之所以特地花时间总结这个报告除了其中应接不暇的科学成果值得玩味,更多的是因为这个科学项目本身带给我的震撼,或者说,启发,斗胆总结如下,供大家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