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心砖块——G0.253+0.016中的动力学和恒星形成

    标题:The dynamics and star-forming potential of the massive Galactic centre cloud G0.253+0.016 作者:K. G. Johnston et al. 论文索引:1404.1372 编辑供稿:南京大学 吕行 背景介绍:CMZ 在我们的银河系中心大约200pc的尺度内,聚集着整个银河系内10%的分子气体,因此这块区域被称为“central molecular zone”,简称CMZ。CMZ内的致密气体( cm, cm)大部分聚集在“X2轨道”上(Molinari et al. 2011),这是一组(而不是确定的一条)可能存在的轨道,大致与银河系的棒以及X1轨道垂直(参考这里),沿着X2有Arches、Quintuplet这样的年轻的星团,也有Sgr B2这样的著名恒星形成区。Molinari… Continue reading "银心砖块——G0.253+0.016中的动力学和恒星形成"

  • 辐射计探测器的未来——MKID (微波动态电感探测器)

    编辑供稿:舒诗博 東京大学/Advanced Technology Center, NAOJ 背景介绍 Microwave Kinetic Inductance Detectors (MKID) 有时也被称为KID或者MKIDs。第一篇关于KID的文章是由Caltech和JPL的B.A. Mazin et al.于2002年发表在SPIE上的Superconducting Kinetic Inductance Photon Detectors。 随后,2003年的Nature刊载了他们的题为A broadband superconducting detector suitable for use in large arrays 的文章,且已被引用559次,这算是科学界对KID的应用前景的肯定。… Continue reading "辐射计探测器的未来——MKID (微波动态电感探测器)"

  • 河内分子云的磁场和条形结构:∥,或者⊥?

    标题:The Link between Magnetic Fields and Filamentary Clouds: Bimodal Cloud Orientations in the Gould Belt 作者:Hua-bai Li, Min Fang, Thomas Henning, Jouni Kainulainen 论文索引:arXiv:1310.6261 编辑供稿:南京大学 吕行  祝大家光棍节快乐! 磁场和恒星形成 磁场在恒星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到几百AU的原恒星盘,大到几百pc的巨分子云,都要考虑磁场的存在。比如,原恒星喷流的模型中,需要磁场(e.g. X-wind model);为了解释原恒星盘的存在需要考虑磁场的耗散,否则会导magnetic braking catastrophe;磁场和湍流可能能够支撑分子云对抗引力,从而解释为何其中的恒星形成率低于预期值。… Continue reading "河内分子云的磁场和条形结构:∥,或者⊥?"

  • 星际消光测量方法简介

    编辑供稿: 薛梦瑶 (北京师范大学) 星际消光定义 既然要介绍星际消光的测量方法,我们不妨首先来复习一下在波长处的消光的定义 (1)   其中,是假若没有消光时恒星辐射到达观测者的流量,是观测者观测到的辐射流量。从这个公式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消光其实相当于由于消光造成的天体星等的变化量。 然而实际研究中要想获观测源的内禀能谱分布,即,是十分困难的,这就使得想要获得各个波长上的星际消光的绝对值有一定的困难。为此,研究者们根据其研究的侧重点(消光曲线还是消光分布图),分别发展出了一系列用于测量消光的方法。常用的测量消光曲线的方法包括单纯利用光谱测量消光的“比对方法”(pair method),利用光谱中氢的复合线的强度变化测量消光的复合线法,以及利用测光数据测量消光的色指数法。测量消光分布图的方法主要有恒星计数法和一系列统计化的色余方法。

  • 近期国内天文暑期学校和学术活动预告

    (暑假将至,如约而来的除了姑娘们越来越短的裙子,还有一大波各种暑期学校和讲习班,对高年级本科生和各位研究生同学而言,都是难得的充电良机。不过似乎国内各种天文相关的学术活动信息交流并不是很流畅,比如我在今天才刚刚知道几天后在中科大有个“恒星、气体物质与超大质量黑洞之间的相互作用国际讲习班”)。。。显然注册已经截至了。。。这里,我简单整理了一下国内主要天文单位主页上面的几个近期的天文暑期学校,供大家参考吧,希望能够帮助一些人。如果有所遗漏,欢迎在回复中提醒我们,我会及时补充的。 0.现代天文与空间探测协同创新中心博士论坛 时间:每两周 地点:南京大学鼓楼校区